50个浓缩智慧的课堂工具,你也能像名师一样把课上得更精彩

50个浓缩智慧的课堂工具,你也能像名师一样把课上得更精彩

此外,贲友林老师一直致力于探究“学为中心”的课堂,颇有成效,通过文章深度分享了经验,总结了四点:有准备、深互动、探究性练习、自我调节,且每个维度都有对应的落地工具。

2.一张工具地图:对应课堂不同场景

如果你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,可以使用学习契约、寻宝游戏、3-2-1bridge等工具,激活学生的积极性;

如果你想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,互动交流,可以使用问答纸、六顶思考帽、思考-配对-分享等工具,促进学生的合作;

如果你想激发学生的提问探究能力,可以使用核心驱动问题设计卡、STW三步提问法、KWL表等工具,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
……

50个工具共同构成一幅工具地图,每一种工具都有其适用的场景,基本囊括了课堂的各个维度,保证老师们在使用时,都能找到对应的工具,支持课堂教学。

课堂工具一览

3.一系列高效支架:拿来即用

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下目标,所有的工具必须要让老师读完之后能真正地应用到课堂上,可借鉴、可操作,简单、实用、高效。所以,我们针对每个工具,做了“何为xx,何时使用,如何使用”三个部分,通过对工具的介绍、场景的适配以及具体运用案例的呈现,保证工具能在一线落地。

例如“问答纸”工具,我们做了工具的介绍和场景的假设,然后以数学六年级上册“长方体和正方体”中的一个问题为例加以分析(如下图)。

4.一场“做中变”的教学升级

路是走出来的,效果是做出来的。我们认为,在实践中收获的思维变革,会更加长久的扎根,不知不觉中改变课堂教学。

所以,除了一二板块的文章分享,更重的篇幅主要是工具的呈现,我们的思路是,学习是第一步,“会用”才是最重要的。于是每个维度后都设计了“我的学习回顾”和“我的行动”,旨在引导老师们进行学习反思和学习实践。如果你弄懂了每一个工具,也实践了每一个工具,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升级。

02

老师拿到手怎么使用?

总的来说,分为读和用。

读:重点读一二板块,主要是建立课堂工具思维,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。其中张阳老师的文章《“黑猫”老师与“白猫”老师的课堂工具使用指南》可以反复多读几遍(读一遍不一定能全部搞懂),对老师们的视野拓展有很大的帮助。而后可以选择性阅读工具板块,根据你感兴趣的、或是课堂需要的,进行深度阅读,尤其是案例运用部分。

用:某种程度来说,这是一个工具本,它以非常具体的方式帮助老师们改善现下的课堂困境。50个工具,总有适合你的。你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课堂的工具用一用,再把使用的效果记录在“我的行动”页。如果你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教学反馈,也欢迎向我们投稿(投稿邮箱:xingjiaoshi@dett.cn),编辑部审核通过后会在公众号推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