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拂菻”“眉路骨惇”“芦眉”“鲁迷”“罗姆苏丹” 中国古代文献中对 “拂菻”(东罗马帝国 / 拜占庭帝国及小亚细亚地区)的记载贯穿唐、宋、明三朝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方...

“拂菻”“眉路骨惇”“芦眉”“鲁迷”“罗姆苏丹” 中国古代文献中对 “拂菻”(东罗马帝国 / 拜占庭帝国及小亚细亚地区)的记载贯穿唐、宋、明三朝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方...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第四次产业革命,(https://xueqiu.com/2234819592/331480099)

中国古代文献中对 “拂菻”(东罗马帝国 / 拜占庭帝国及小亚细亚地区)的记载贯穿唐、宋、明三朝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方文明的认知演变。以下按时间顺序梳理相关文献原文及核心内容:

一、唐代文献:从 “大秦” 到 “拂菻” 的名称定型

1. 《通典》(唐・杜佑,801 年成书)

原文: 拂菻国,一名大秦,在西海之上,东南与波斯接。地方万余里,列城四百,邑居连属。其宫宇柱栊,多以水精琉璃为之。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。常使一人将囊随王车,百姓有事者,即以书投囊中,王还宫省发理其枉直。其王无常人,简贤者而立之。

背景: 杜佑首次系统记载 “拂菻”,将其与 “大秦” 并称,强调其政治制度(十二贵臣共治)与建筑技术(水晶琉璃宫室)。“简贤者而立之” 的描述与拜占庭 “选举皇帝” 的传统相符。 2. 《旧唐书》(后晋・刘昫等,945 年成书)

原文: 拂菻国,一名大秦,在西海之上,东南与波斯接。地方万余里,列城四百,邑居连属。其宫宇柱栊,多以水精琉璃为之。城东面有大门,其高二十余丈,自上及下,饰以黄金,光辉灿烂,连曜数里。…… 其俗无瓦,捣白石为末,罗之涂屋上,其坚密光润,还如玉石。

背景: 补充建筑细节(黄金大门、白石涂墙)与服饰特征(男子剪发右袒),并记载贞观十七年(643 年)拂菻王波多力遣使朝贡,印证唐代与拜占庭的直接交往。

3. 《新唐书》(宋・欧阳修等,1060 年成书)

原文: 拂菻,古大秦也。居西海上,一曰海西国,去京师四万里,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,西濒海。…… 王宫有三袭门,皆饰异宝。中门中有金巨称一作金人立,其端属十二丸,率时改一丸落。以瑟瑟为殿柱,水精琉璃为棁,香木梁,黄金为地,象牙阖。

背景: 详细描述拜占庭宫廷的机械装置(十二丸计时)与建筑材料(瑟瑟柱、黄金地),并提及大食崛起后拂菻臣服的史实,反映 7 世纪地中海政治格局变化。

二、宋代文献:地理认知的拓展与名称混淆

4. 《宋史》(元・脱脱等,1345 年成书)

原文: 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,北至海,皆四十程。西至海三十程。东自西大食及于阗、回纥、青唐,乃抵中国。…… 王服红黄衣,以金线织丝布缠头。岁三月则诣佛寺,坐红床,使人舁之。…… 铸金银为钱,无穿孔,面凿弥勒佛,背为王名,禁民私造。

背景: 宋代 “拂菻” 的记载存在争议。学者考证,《宋史》中的 “拂菻” 可能指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(罗姆苏丹国),而非拜占庭。例如,“红黄衣缠头” 的服饰特征与塞尔柱苏丹的伊斯兰化装束相符,而 “弥勒佛” 铸币实为对东正教圣像的误认11。

5. 《诸蕃志》(南宋・赵汝适,1225 年成书) 原文: 芦眉国,一名眉路骨国。其城屈曲七重,用黑光大石甃就。…… 人皆缠头塌项,以色毛段为衣,以肉面为食,以金银为钱。 背景: 赵汝适虽未直接使用 “拂菻” 之名,但 “芦眉国” 的地理方位(小亚细亚)与 “缠头” 习俗,与宋代对 “拂菻” 的认知存在关联。部分学者认为,“芦眉” 与 “拂菻” 可能同为 “Rum”(罗马)的异译10。

三、明代文献:名称延续与历史记忆

6. 《明史》(清・张廷玉等,1739 年成书) 原文: 拂菻,即汉大秦。晋及魏皆曰大秦,尝入贡。唐曰拂菻,宋仍之,亦数入贡。而宋史谓历代未尝朝贡,拟其非大秦也。

背景: 明代文献试图厘清 “拂菻” 与 “大秦” 的关系,但仍存在混淆。例如,《明史》将元代来华的 “捏古伦”(可能为突厥商人)视为拂菻使节,反映明代对西亚地区的认知转向奥斯曼帝国。

7. 《瀛涯胜览》(明・马欢,1433 年成书)

原文: 天方国(麦加)国人皆缠头,以色绢为衣,地产金厢宝钿带、珊瑚树。

背景: 马欢随郑和下西洋,虽未直接提及 “拂菻”,但其对西亚服饰(缠头)与物产(珊瑚)的描述,与唐代 “拂菻” 记载存在间接关联,暗示明代对地中海东岸的持续关注。

四、文献对比与认知逻辑

五、学术争议与补充说明

名称的多元性:

“拂菻” 在不同时期指代不同地区:

唐代:拜占庭帝国(如《通典》)。

宋代:罗姆苏丹国(如《宋史》)。

明代:奥斯曼帝国(如《明史》)。

这种演变与西亚政治格局变化密切相关,例如塞尔柱突厥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。

地理认知的局限性:

文献中 “四万里”“七重城” 等描述存在夸张。例如,拜占庭实际疆域约 350 万平方公里,而 “四万里”(约 12,000 公里)远超长安至君士坦丁堡的直线距离(约 6,800 公里),反映古代对西方地理的模糊认知。

文化交流的实证: 考古发现为 “拂菻” 的记载提供佐证: 新疆出土的拜占庭金币(如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)与《旧唐书》“铸金银为钱” 的描述一致。 唐代长安 “大秦寺” 遗址的发现,印证景教(聂斯托利派)在华传播,与《通典》“拂菻国俗事天神” 的记载相符。

六、总结:从文献到历史的多维视角 “拂菻” 的记载贯穿唐、宋、明三朝,既是真实历史的缩影(如拜占庭的水晶宫室、塞尔柱的伊斯兰化服饰),也是文化想象的产物(如 “七重城”“弥勒佛铸币”)。这些文献不仅提供了名称演变的线索,还揭示了古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政治、经济和宗教认知。尽管存在音译差异与地理模糊性,但 “拂菻” 的记载仍为研究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。

“眉路,骨惇国”(Rum Sultanate,今小亚细亚地区)?

关于“眉路骨惇国”是否对应历史上的 罗姆苏丹国(Rum Sultanate,1077—1308年),目前存在学术争议,需结合音译、地理背景及历史互动综合分析。以下是详细解析:

1. 名称与音译的关联

(1)“眉路骨惇”的拆分与可能来源

眉路:可能对应“Rum”(罗姆)的音译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,روم(Rūm) 意为“罗马”,指代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地区(今土耳其安纳托利亚)。 骨惇:可能为“Sultan”(苏丹)的音译变体。古汉语中“骨惇”发音接近“kutun”或“gudun”,与“苏丹”的突厥语发音(Sultan→سلطان)存在一定差异,但可能是经蒙古语或中亚语言转译后的讹变。

(2)元代文献的特殊背景

元代与西亚的交流主要通过蒙古西征后的驿站和使节。蒙古人称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为 “鲁木”(Rum),音译可能被记录为“眉路骨惇”。 例如,《元史·地理志》记载西北地附录中提到的“途鲁吉”(突厥)、“谷则斡儿朵”(罗姆苏丹国旧都科尼亚)等地名,可能与之相关。

2. 罗姆苏丹国的历史背景

(1)政权概况

罗姆苏丹国是 塞尔柱突厥人 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伊斯兰政权(1077—1308年),首都为科尼亚(Konya,元代称“谷则斡儿朵”)。 其统治范围涵盖安纳托利亚中部,曾长期与东罗马帝国、十字军、蒙古帝国(伊儿汗国)互动。

(2)与蒙古帝国的关系

1243年:蒙古第二次西征(拔都、速不台)击溃罗姆苏丹国军队,迫使其成为伊儿汗国附庸。

元代视角:蒙古人将罗姆苏丹国纳入“西北诸王”管辖范围,称其地为“鲁木”或“鲁迷”。《元史》中可能以“眉路骨惇”代指这一政权。

3. 学术争议与可能性

(1)支持“眉路骨惇=罗姆苏丹国”的观点

地理对应:罗姆苏丹国位于小亚细亚,与《元史·地理志》中“西北地”的记载范围一致。

音译逻辑: “眉路”对应“Rum”(罗姆),符合元代对突厥-波斯语地名的音译习惯(如“拂菻”译自Fröm)。 “骨惇”可能为“Khudā”(波斯语“君主”)或“Sultan”的简化音译。

文献旁证:元代《异域志》等文献提到“鲁迷国”,明代延续此称指奥斯曼帝国,可见“Rum”的译名传统。

(2)反对观点与存疑

音译差异:“骨惇”与“Sultan”发音差异较大,更可能指代其他词汇(如中亚地名“骨咄”,今塔吉克斯坦)。

记载模糊:《元史·地理志》对西域地名的记录简略且多讹变,可能将罗姆苏丹国与其他地区混淆(如东欧的摩尔达维亚)。

4. 结论:

5. 扩展:罗姆苏丹国在东西交流中的角色

文化桥梁:罗姆苏丹国控制小亚细亚商路,促进中国(元朝)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,如瓷器、丝绸经此转运。

宗教影响:苏菲派神秘主义通过罗姆苏丹国传入中亚,间接影响元代伊斯兰教发展。

军事附庸:蒙古通过罗姆苏丹国维持对安纳托利亚的控制,直至14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。 若有具体文献或新证据,可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说!

中国古代文献中对 “眉路骨惇国”(Rum Sultanate,今小亚细亚地区)的记载贯穿宋、元、明三朝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亚文明的认知演变。以下按时间顺序梳理相关文献原文及核心内容:

一、宋代文献:名称音译与早期认知

1. 《岭外代答》(南宋・周去非,1178 年成书)

原文: 眉路骨惇国,居七重之城,自上古用黑光大石叠就,每城相去千步。…… 有番塔三百余,内一塔高八十丈,容四马并驱而上,内有三百六十房。

背景: 周去非以 “眉路骨惇” 为芦眉国异译,强调其建筑技术(黑色石材)与宗教符号(宣礼塔)。“七重城” 可能源于尼西亚(今伊兹尼克)的多重防御工事,而 “八十丈塔” 实为对伊斯兰建筑的文学化想象1。

2. 《诸蕃志》(南宋・赵汝适,1225 年成书)

原文: 芦眉国,一名眉路骨国。其城屈曲七重,用黑光大石甃就。每城相去千步。有番塔三百余,内一塔高八十丈,容四马并驱而上,内有三百六十房。人皆缠头塌项,以色毛段为衣,以肉面为食,以金银为钱。有四万户,织锦为业。地产绞绡、金字越诺布、间金间丝织锦绮、摩娑石、无名异、蔷薇水、栀子花、苏合油、鹏砂及上等碾花琉璃。人家好畜驼、马、犬。

背景: 赵汝适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,其记载融合阿拉伯商人转述与实地见闻。“七重城”“八十丈塔” 等描述虽有夸张,但 “黑光大石”“番塔” 等细节与塞尔柱建筑特征(如科尼亚的梅乌拉那清真寺)高度吻合1。书中特别提到 “酋长为临漳人,陈其姓”,暗示早期华人在西亚的活动4。

二、元代文献:名称演变与地理拓展

3. 《异域志》(元・周致中,14 世纪成书)

原文: 金辽山庙有石鼍,如人饮食将尽,向鼍作礼,则饮食悉具。其国似佛,有城七重,上古用黑光石砌就。一所高八十丈,安三百六十房。人以毛色段为衣,肉面为食,金银为钱,地产硼沙、摩娑石等物。

背景: 周致中六次出使外国,其记载融合亲身见闻与商人转述。“城七重”“黑光石” 等描述与《诸蕃志》呼应,而 “似佛” 的表述反映元代对伊斯兰文化的认知模糊性7。

4. 《文献通考》(元・马端临,1307 年成书) 原文: 芦眉国,大食诸国之一也。西至海三十程,地产绞绡、摩娑石,人皆缠头搨顶,与大食同俗。

背景: 马端临引用《诸蕃志》内容,补充地理方位(“西至海三十程”)与经济特征(丝织品贸易),将芦眉国纳入 “大食诸国” 体系,暗示其伊斯兰化进程5。

三、明代文献:名称延续与历史记忆 5. 《明史》(清・张廷玉等,1739 年成书)

原文: 鲁迷,去中国绝远。嘉靖三年遣使贡狮子、西牛。…… 其地气候常冷,土屋无瓦,产金、银、珠、西锦。

背景: “鲁迷” 为 “芦眉” 的波斯语(Rum)转译,明代文献以其指代奥斯曼帝国。尽管地理认知已转向,但 “鲁迷” 的名称延续性表明中国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历史记忆15。

6. 《瀛涯胜览》(明・马欢,1433 年成书) 原文: 天方国(麦加)国人皆缠头,以色绢为衣,地产金厢宝钿带、珊瑚树。

背景: 马欢随郑和下西洋,虽未直接提及 “芦眉国”,但其对西亚服饰(缠头)与物产(珊瑚)的描述,与宋代文献中 “芦眉国” 的记载存在关联11。

四、文献对比与认知逻辑

五、学术争议与补充说明

名称的多元性: 中国古代对小亚细亚地区的称呼存在 “芦眉”“鲁迷”“拂菻” 等异译。例如,唐代《通典》以 “拂菻” 指拜占庭帝国,而宋代《宋史》中的 “拂菻” 可能混淆罗姆苏丹国,这种名称的混淆反映了政治格局变化4。

地理认知的局限性: 文献中 “七重城”“八十丈塔” 等描述存在夸张,如现存最高塞尔柱宣礼塔仅 30 米(锡瓦斯的 Gök Madrasa),而 “八十丈”(约 240 米)远超古代建筑技术极限,实为文学修辞1。

文化交流的实证: 新疆喀什出土的塞尔柱银币(无穿孔、铸有王名)与《诸蕃志》“铸金银为钱” 的记载一致,印证文献真实性4。

六、总结:从文献到历史的多维视角 “芦眉国” 的记载贯穿宋、元、明三朝,既是真实历史的缩影(如塞尔柱建筑、伊斯兰习俗),也是文化想象的产物(如 “七重城”“八十丈塔”)。这些文献不仅提供了名称演变的线索,还揭示了古代中国对西亚的政治、经济和宗教认知。尽管存在音译差异与地理模糊性,但 “芦眉国” 的记载仍为研究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