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猜,哪吒为什么长不大?

你猜,哪吒为什么长不大?

原来如此... 上期小编们和大家谈到了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知识(点击回顾),本期我们承上启下,来谈谈哪吒为什么长不大:是饭不好吃,还是睡得不够?是心理压力大,还是金箍勒的太紧?作为一名养鸡人,鸡场中有没有金箍?免疫抑制是否存在?现场又如何评估?我们能否打破魔咒,实现:我命(养鸡)由我不由天?

免疫抑制分为:先天性免疫抑制和获得性免疫抑制。

先天性免疫抑制是指由于遗传性或者原发性的免疫系统损伤,导致难以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,比如一个或多个免疫系统缺陷。

唉... 就是没生好,命里是个魔丸...

获得性免疫抑制是由于营养不良、药物、肿瘤或者免疫细胞感染导致的。

▲ 点击查看大图

嘿嘿,还是我本事大!

紧箍圈

免疫抑制的问题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(比如有的人三天两头感冒,有的鸡群就是发病不断),只是这个衡量指标在日常生产中不好测量。

通常,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、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系统以及交感神经-肾上腺髓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,长时间运输、热应激(孵化过程和饲养过程)、动物福利问题(惊吓、缺水等等)都属于应激。在实验室里,用皮质酮的水平反应免疫水平的程度。在很多免疫细胞上都有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受体(皮质酮的一种),糖皮质激素干扰NF-kB信号通路,抑制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。因此,皮质酮含量越高,免疫抑制越严重。对于种鸡来说,高水平皮质酮会影响产蛋(鸡群不能达到产蛋高峰),并且改变子代的免疫应答,导致鸡苗质量下降;对于肉鸡来说,持续的免疫抑制导致生长变慢(料肉比较高,到达某日龄后增长变慢),死亡率升高,胴体废弃率上升。

是不是有点晕,来总结一下吧。

应激会导致皮质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,导致免疫应答下降,从而引起免疫抑制,表现为:鸡苗质量下降;肉鸡料比升高,死淘上升,胴体废弃率上升。

疾病导致的免疫抑制问题比较复杂,不同病原的靶器官不同,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也不同,并且临床上由于混合感染(如IBDV+IBV、IBDV+MDV、DON毒素+IBDV)等等造成的问题更加复杂难以辨认。常见导致免疫抑制的传染性因素见下表:

免疫抑制如何诊断呢?很遗憾,在田间的条件下,只能怀疑,无法确诊。比如鸡群呼吸道症状频发,免疫后应答水平差,鸡只皮炎,生产成绩下降等等,这些现象太笼统,无法做出系统诊断。

在实验室里,对于传染性因素诊断,可以通过流式荧光技术、芯片技术检测抗体或者多重PCR、全基因测序等检测病原存在;对于免疫系统诊断,可以检测可溶性因子、异嗜细胞淋巴细胞比等,目前没有很好的检测标准。

有时候兽医会在田间解剖鸡只并观察免疫器官萎缩的情况,以此来协助断定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的现象,但是并不能凭某一免疫器官的状态,做出鸡只有某种疾病问题,因为常见引起免疫器官萎缩的病原非常多,见下图:

小编突然间发现:法氏囊萎缩并不一定是发生法氏囊或者法氏囊病毒感染哟。哎哟,又上了生动的一课。

以上,就是免疫抑制的原因和诊断方法。为了对抗免疫抑制问题,我们可以从品种选育、提高种鸡和雏鸡质量、生物安全、孵化厂管理以及动物福利等方面着手,并且把免疫作为控制免疫抑制的一种方式,做好基础免疫,为雏鸡打下坚实的免疫基础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